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而精炼的语言现象,它们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,寓意深刻,言简意赅,我们就来探讨一些以“天”字开头的成语,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,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。
天高地厚
这个成语形容天地的广大,也比喻恩泽深厚或事物的艰巨复杂,它出自《论语·泰伯》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对民众的教育引导,而“天高地厚”则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教育的深远影响,如同天地般广阔无垠。
天经地义
指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,也指理所当然,不容置疑的道理,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夫理在天下者,必因时乘势,况于人乎?”这里的“理”即指天地间的常道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“天经地义”。
天伦之乐
指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乐趣,这个成语源自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舜尚见帝,帝馆甥于贰室,亦飨舜,迭为宾主,是天子而友匹夫也,用下敬上,谓之贵贵;用上敬下,谓之尊贤,成婚之礼,谓之为亲迎;迎亲于门,谓之为亲迎之始;成妇之礼,谓之为成妇之始。”“天伦之乐”指的是兄弟姊妹之间的亲情之乐,后来泛指家人之间的和谐相处。
天马行空
原形容骏马奔腾飞驰的样子,后比喻思想行为无拘无束或文笔挥洒自如,这个成语出自唐·李朝威《虬髯客传》:“行云如流水,行笔如龙蛇,风流儒雅,海内之士闻而慕之。”这里用来形容书法的飘逸洒脱,后来逐渐引申为思想或行为的不受拘束。
天衣无缝
神话传说,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,比喻事物周密完善,找不出什么毛病,这个成语出自前蜀·牛峤《灵怪录·郭翰》:“徐视其衣并无缝,翰问之,谓曰:‘天衣本非针线为也。’”这里用来形容仙女的衣裳完美无瑕,后来被用来比喻事物的周密和完善。
天翻地覆
形容变化巨大或闹得很凶,最早见于唐·刘商《胡笳曲序》:“蔡文姬善琴,能为悲杂调,天汉元年,北方虏遁,与文姬拥炉团坐,向叙别离之思,试作胡笳。”这里的“天翻地覆”形容的是北方边境的动荡不安,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变化的巨大或局势的混乱。
天罗地网
天空地面,遍张罗网,指包围严密,比喻对对方的思想、言论、活动等进行严密的防范和控制,最早见于元·无名氏《锁魔镜》第二折:“天兵下了天罗地网者,休要走了两洞妖魔。”这里用来形容天兵布下的严密阵势,后来被用来比喻对敌人的严密围剿或对思想的严格控制。
天长地久
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,形容时间悠久,也形容永远不变(多指爱情),最早见于《老子》第七章:“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”这里用来形容天地的永恒不变,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时间的长久或情感的永恒。
天花乱坠
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,感动了上天,天上纷纷掉落花朵来,形容说话有声有色,极其动听(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),这个成语出自《心地观经·序品》:“六欲诸天来供养,天华地花而散漫,一切聚落皆悬幢,钟鼓妙乐而赞颂。”这里用来形容佛教讲经时的庄严景象,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言辞的华丽动听。
天壤之别
天和地,一在极高,一在极低,相距遥远,比喻相隔极远,差别很大,最早见于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谚曰:‘唯上知与下愚不移。’”杜预注:“在知为知,在愚为愚,知愚殊绝。”这里用来形容智慧与愚昧之间的巨大差异,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事物之间差距的巨大。
这些以“天”字开头的成语,每一个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背景,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,更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你对这些成语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